冬令营林毅夫解读斯德哥尔摩陈述
朗润格政·“斯德哥尔摩陈述”讨论专场·12月17日
年9月16-17日,包括四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内的十三名经济学家,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当今经济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会议由瑞典国际发展署和世界银行主办,会议参加者包括SabinaAlkire(牛津),PranabBardhan(伯克利),KaushikBasu(纽约),HaroonBhorat(开普敦),FrancoisBourguignon(巴黎),AshwiniDeshpande(德里),RaviKanbur(伊萨卡),林毅夫(北京),KalleMoene(奥斯陆),Jean-PhilippePlatteau(纳摩尔),JaimeSaavedra(利马),JosephStiglitz(纽约)和FinnTarp(赫尔辛基和哥本哈根)。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决定发布他们达成的共识,即“斯德哥尔摩陈述”。
年12月17日,林毅夫教授作为“斯德哥尔摩陈述”的起草人之一,在第二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冬令营专题研讨会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76次朗润格政举办的“斯德哥尔摩陈述:当代世界政策制定原则的共识与前景”论坛上为大家详细的解读了“斯德哥尔摩陈述”的背景、目标与主要内容。
(左起:范保群、文一、韦森、林毅夫、鞠建东、张晓波、王勇)
一、“斯德哥尔摩陈述”的目的、目标
应世界银行和瑞典国际发展署之邀,上述13位经济学家于9月16、17日在斯德哥尔摩郡附近,波罗的海海边的一个风景秀丽小镇“萨尔茨乔巴登”(Saltsj?baden)开了两天会。年瑞典的工会与雇主协会在这里签署了一份协议,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愿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合作,这份协议后来被称为“萨尔茨乔巴登精神”而闻名于世,成为瑞典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基础。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现代国际上盛行的“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华盛顿共识”认为一个国家只要财政取得了平衡,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维持社会稳定,市场就能够解决包括收入分配、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一切问题。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华盛顿共识”中的一条原则强调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平衡,政府财政预算的平衡从长期来看是应该的,因为政府的赤字最后总是要有人埋单。但是“华盛顿共识”主张每一期的预算都必须平衡,则不适合,因为经济的发展有周期波动,如果在经济下滑时政府财政也需要平衡,可能会造成这个国家的经济难于复苏。所以,这个政策主张从长期来看是对的,但是短期来看就不完全恰当。
另外,“华盛顿共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