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之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需先做
肺癌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等,面对种类繁多的治疗手段。
由于各个专业的医生对肺癌疾病的认知不同,使得肺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同样的病人、同样的医院和医生手里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肺癌治疗的不规范。
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是摆在每个肿瘤医生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什么是精准医学?按照美国癌症研究所的定义,是利用疾病的遗传信息的异常来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作为此次项目的发起人表示,近些年来,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及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癌症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新时代。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病理分型转入到了基因指导下的分子分型。按照各类基因检测结果,可以让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不单能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同时也能够对各类医疗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提高肺癌整体诊疗水平。
吴一龙强调,临床上大约有85%的肺癌患者是非小细胞肺癌,多为晚期。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治疗上对每一位新发现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第一步都应该明确EGFR基因突变状态,然后再考虑进行后续的针对性治疗,千万不要盲目地化疗或靶向治疗。”吴一龙称,多项临床研究表明EGFR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相关性,绝大多数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病人使用靶向治疗疗效显著。
目前全国EGFR基因突变检测率仍只有约27%,对比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超过80%的检测率相去甚远。要实现肺癌的精准医学,就必须进一步提高EGFR检测率,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并让患者获得最大生存获益。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