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心肌梗塞 > 疾病原因

基因检测让肺癌实现个体化治疗

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已经证实,不同肿瘤患者携带的基因(如药物转运蛋白基因、药物代谢酶基因、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表达水平不同,不同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基因检测指导肿瘤精准用药,帮助医生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病人做出最正确的治疗决策,既节省了患者无效的医疗费用,而且降低化疗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毒副作用,减少无效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基因检测是靶向用药治疗的必要前提,只有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适用对象。

非小细胞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杀手,其常见靶向用药目前已列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浙江7省和广州、深圳、青岛3市的医保范畴。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在选择靶向用药之前,进行基因检测。

经典案例:罗氏公司的药物Zelboraf(vemurafenib,威罗菲尼),仅用于治疗BRAFV突变阳性的转移性黑色素瘤,而并非对所有的黑色素瘤患者都有效。

人体中某些基因与癌症的靶向或化疗药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对这些特定基因进行检测,简单的说就是取被检测者的组织细胞、血液或胸腔积液,经提取和纯化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特定基因作检测,分析基因的状态即可预判出癌症药物的药效,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用药不当贻误治疗时机。

  宣武医院胸外科张毅教授谈到:目前,肺癌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仍然偏低,这与癌症复杂的发生机理和患者个体化差异有关,以往肺癌患者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按照经验选择化疗药物,许多肺癌患者并没有获得临床获益,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过度治疗。现在可以对手术切下来的病理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化疗药物或者靶向治疗药物,真正实施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另外,近年来口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使肺癌患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成为现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根据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给予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给更多的肺癌患者带来了突出的疗效。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药物在研发设计的时候尽可能针对性地只消灭肿瘤细胞,避免误伤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因此根据特定的靶点进行选择治疗的时候,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

  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最新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人种和个体差异。不同人种的肺癌患者对于口服靶向治疗药物反应有较大的区别。在亚裔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复治患者中,口服的靶向药物控制肿瘤的疗效优于化疗。亚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还可以观察到长期的生存,有些晚期患者已经生存了5年以上。这在过去只有化疗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说,口服的分子靶向药物耐受性良好。对于无法彻底治愈的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不能仅以消灭肿瘤为唯一目标,除了观察肿瘤大小变化,还需要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在有效的前提下使用毒性最小的药物。而口服的分子靶向药物恰好适应于这种要求。有的患者在服用口服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甚至能维持正常的工作,并且参加旅游等活动享受人生。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手段的迅猛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比较好,对特定受益人群具有比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转换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治疗模式,使我们几十年倡导和期盼的"带瘤生存"成为可能。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随着口服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和强有力的临床研究数据不断出现,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传统治疗思路和模式。化疗已经不再是患者唯一的选择。随着更多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延长。我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将更加人性化和个体化。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非小细胞肺癌将得到成功的控制,不再是使人望而生畏的杀手,而成为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长期控制在稳定状态的慢性疾病。这样人们将不再"谈癌色变。"

个体化靶向治疗,将改变传统的治疗模式。

文章摘自百度文库

这是元和基因

个性化肺癌预防基因检测

想要了解更多元和基因

相关产品请及时







































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
白颠疯早期证状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zrgo.com/jbby/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