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心肌梗塞 > 疾病预防

使用伊立替康的患者注意了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m.39.net/pf/a_4394487.html

年最近版本基本医保目录发布,除了新增个药品外,新医保目录去除了旧版中部分药物的限制。其中伊立替康的“限三级综合、医院二线用药”这个限制没有了,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什么是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SN-38可特异性地与I型DNA拓扑异构酶结合而阻碍DNA的合成,从而显示抗肿瘤的活性。

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的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均推荐伊立替康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用药。同时,伊立替康对胃癌、食管癌、小细胞肺癌等癌症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

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伊立替康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伊立替康所致腹泻分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类。早发性腹泻出现在用药后24小时内,其症状较轻,可予以阿托品皮下注射治疗。迟发性腹泻是指在服药24小时后发生的腹泻,属于剂量限制性毒性,临床发生率高达46%,可导致化疗方案提前终止。

迟发性腹泻主要临床表现为:1)每天的大便次数超过化疗前的正常大便次数;2)出现软便、稀便或水样大便;3)频繁的腹痛和/或腹部胀气;4)胃部疼痛;5)感觉乏力虚弱。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致死性脱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患者一旦发生迟发性腹泻,应立即持续补充大量液体和电解质,并尽早服用洛哌丁胺。

伊立替康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样属于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临床发生率为30%,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特别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严重腹泻时。因此,患者在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前后需进行血常规监测,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立即住院,静脉滴注广谱抗菌药物予以治疗。

UGT1A1基因——遗传因素

伊立替康在体内分别经羧酸酯酶水解为活性代谢产物SN-38和经CYP3A4氧化为非活性代谢产物。SN-38主要经UGT1A1灭活为葡萄糖醛酸产物SN-38G,经胆汁排泄入肠,在肠道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转化为SN-38,引发肠黏膜损伤,而肠道内的UGT1A1又可再度催化SN-38为SN-38G解毒。因此UGT1A1酶与伊立替康的临床毒性有关,其基因多态性会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UGT1A1*28和UGT1A1*6位点的突变均会降低酶活性,导致SN-38在体内蓄积,增加毒性反应。有报道显示,UGT1A1*28位点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的严重粒细胞减少、腹泻的风险增加有关。汉族人群中,UGT1A1*28多态性发生率约为15%~30%。亚裔人群中UGT1A1*6位点多态性的发生率约13%~33%。UGT1A1*6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的风险显著增加。

基因检测用药指导

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建议将UGT1A1*28及UGT1A1*6基因检测作为常规检测指标,指导临床医生优化化疗方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

图1.UGT1A1*28基因分型对伊立替康使用的剂量推荐*

图2.UGT1A1*6基因分型对伊立替康的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UGT1A1genotypeandirinotecantherapy:generalreviewandimplementationinroutinepractice.FundamClinPharmacol.Jun;29(3):-37.

备注:我院临床药理科已开展UGT1A1基因检测项目以指导伊立替康合理用药。标本类型为外周血,采血量2ml,采血管为79号管,费用为元/人,具体申请流程及报告时间详见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ezrgo.com/jbyf/11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