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22日上午国际发展之园区专场简报
国际发展之园区专场·12月22日上午
12月22日,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国际发展之园区专场”在朗润园万众楼召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助理教授徐佳君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授们围绕开发区政策的效用分析做了详实的汇报,深度剖析我国开发区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热烈探讨了产业政策将为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做出何种贡献等问题。
本次研讨会共有六位发言人,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王瑾、南开大学的教授包群、南开大学的张国峰、湘潭大学的熊瑞祥、上海大学的向宽虎和清华大学的副教授王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助理教授徐佳君)
上午8时30分,本次研讨会在徐佳君教授“园区需要’良治’,经济发展需要’良治’”的开场白中开始。
香港科技大学的王瑾教授作为第一位发言人发表了她的研究,她以对中国的经济开发区的实证研究,聚焦于开发区政策是引领发展,创造了新价值还是存在扭曲,让政策红利化为泡影这个问题。
精彩观点:
开发区政策红利在人员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地区表现明显
首先,中国的开发区政策确实增加了外商投资,创造了新价值,而不是带来原有企业和工人的迁移;且因为聚集效应,区域的全要素增长率升高,工人工资增长大于生活成本的增增长,工人的生活水平确有提高。但是在美国,由于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所以政策红利反而被抵消。其次,早期建立的中国开发区由于有良好的制度,优越的选址与环境,给区域经济带来很强的正面效应,后期建立的开发区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扭曲逐渐变大,能拉动区域经济的能力有限。
南开大学的包群教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他以“经济特区、契约制度与比较优势”为关键点的研究成果。
精彩观点:
现在国内的经济开发区遍地开花,是真的带动了经济发展,还是开而不发?
国家下放自主权给经济开发区,这就让地方政府有激励不惜牺牲环境去吸引外资,加上对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数字上,促使开发区的建设成为一个“建功区”,把官员的个人晋升密切关联到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上。这导致了几个问题:1、开发区扎堆建立,递减效用明显增强。2、竞争压力下,各个开发区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趋同,相似度加大,有强烈的挤出效应。
南开大学的张国峰发表了报告“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焦聚效应还是选择效应?”的报告。
精彩观点:
张国峰同学先通过对研究中使用的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提出了开发区的建立在“聚集效应”和“选择效应”的作用下提升了开发区生产率的优势。
在开发区成立初期,“聚集效应”占主导地位,后期“选择效应”贡献更大。“聚集效应”指知识和技术外溢的存在提高了园区内所有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选择效应”则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低效率的企业被淘汰,留下的高效率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源,使得生产效率提升。
当开发区变成了某些官员的“建功区”时,出现了开发区热,这个时候成立的开发区,“聚集效应”会较弱。
在研究中发现,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从聚集效应中获得更大的帮助,这对未来政策的出台实施有重要意义,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应该向这一部分企业倾斜,以更高效利用开发区的优势。
湘潭大学的熊瑞祥以出口加工业为例,阐释了产业政策应指向与本地生产型结构吻合的产业。
精彩观点:
熊瑞祥老师通过对中国出口加工区的观察研究中提出地方政府应该扶持与本地生产结构吻合的产业,这些产业会积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产业政策的效果在出口加工领域体现在那些原本就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品上,且是逐年递增的。相反的,在原本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商品上,产业政策的效果逐年递增。
未来产业政策的指向应是原本就有比较优势或是与本地生产结构相吻合的产业。
清华大学的王勇副教授
精彩观点:
中国园区的运营商管理与类城市建设:
在中国,部分园区的管理已不再是政府主导,而是由如“华夏幸福”这样的运营商管理,园区内的已有企业会带来大量同质企业(m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