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到底关怀什么
根据年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报告,通过调研80多个国家的数据,内容包含姑息治疗、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护人员投入)、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国家的投入,护理质量、公众的参与水平等五大类评测指标。排在第1名的是临终关怀的起源地——英国,依次下来是以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发达国家,其中亚洲国家日本排在14,中国台湾排在第6,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中国则排在这个榜单的第71位。
“临终关怀”这个词,似乎很时髦,究竟关怀哪些方面?又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那么,我们就从末期病人的需求入手,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一下“关怀”的含义。
末期病人,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四大方面的需求:身、心、社、灵,直译为:身体、心理、社会交往和灵性。灵性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也是国内比较少谈到的,后面会略作介绍。
身体方面就是肉体的痛苦降到最低,一般到最后这个阶段已经不能给他做其他治疗的时候,最大的可能就是止痛,临终关怀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疼痛控制。对于呼吸困难的病人,也有相对应的方法。与之紧密相关的是护理,用舒适的照护,保持病人的尊严和平安。
症状控制,主要是医护人员要做的。常见的是,癌症病人肿瘤转移的时候,连翻身、呼吸都疼,一位鼻咽癌的患者在日记里写到,因为做化疗口腔溃疡,疼的饭都吃不了。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家属说:“病了你就得吃,多疼都得把饭吃下去。”或者普通的日常概念不应该吃止痛药,先忍忍,忍到不行再说。如果现在有一点疼就吃了,到后面再疼是不是就没有效果了?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念。从疼痛的研究上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有一点疼的时候,医生会给你一个滴定,看多少的量能控制疼痛,让你感觉到比较舒服。滴定每天吃几次,让你有一个比较好的睡眠、好的心情,你的疼痛也会减少。这就是症状的控制,不仅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而是这个团队所有成员都需具备的社会心理和人性的关怀。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身体的折磨比死亡还痛苦。医生可以让病人用系数表示,来判断疼痛的程度。如果0-10分,0是舒服,10是非常疼,那么到底是7分疼?还是5分疼?如果面对的是儿童,像癌症、白血病疼痛都是非常普遍的,一般用几种表情让他选择,现在疼是什么表情?比如已经到了疼到哭的程度?之前碰到过肺癌的病人,他说每一口呼吸都像上吊一样的难受。癌症转移到骨头,疼痛像电钻一样深入骨髓。肠癌,恨不得拿一把刀子把肚子刺个洞,释放受不了的痛苦……等等。
所以,当我们有办法让病人减轻痛苦的时候,能让他有好的睡眠的时候,应该尽到医护人员的天职。可有的时候病人吃止痛药会便秘,是不是不吃了呢?我们先首要解决的是他的疼痛,便秘的问题还可以寻求其他方法去解决。
与吃喝拉撒睡密切相关的,还有清洁问题,这可能关系到“社会交往”。刚才提到的癌症患者,他的脖子已经是烂掉了,或者是口腔癌的病人可能会发臭,不敢见人,别人都不能靠近,病人是没有尊严的,其实护理员可以给他清洗,尽管清洗过程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但是让他有了尊严。
癌症末期的病人,会有以下这些常见的心理症状。痛,是最基本的。恶心,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口臭、口干,伤口溃疡,吞咽困难,排尿困难,便秘,失眠,出血、水肿、意识障碍,感染等等,这些都是症状控制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除了用止痛药,还有针灸也可以缓解疼痛。
也许我们不再会用积极的方法给他治疗,比如有一个癌症病人他特别喜欢打麻将,那么就找几个志愿者陪他打麻将,当他打麻将的时候,他就缓解了痛苦,这同样也是一种方法。
再比如有的病人背了止痛泵,他可以选择多少剂量,当然剂量不会致命。原来痛得要自杀,当他用上这个止痛泵的时候,甚至能去跳交谊舞。
引导病人道谢-对帮助过人、照顾他的人表达感谢;道爱-对爱过的人和他爱的人表达感情;道歉-对过去可能对不起表示歉意,也许不能当面,但还可以写信、找人帮忙转达或者是录音;道别-跟家人、亲近的人告别。这就是“四道人生”,最后是心满意足、圆满的结束有意义的人生。
亲身经历过的这样一个案例:一位89岁的中科院的老教授,最后差一口气时,我引导家属跟老人说“我们很爱你,但是我们也不希望你受苦,很舍不得你。虽然二弟弟还没有结婚,但是未来几个兄弟姐妹也会照顾他、帮助他,希望你能安心地离开”,之后老人安心地去世了。
特别提一下失独的老人,独生子女去世时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违背了自然规律,对这些老人的创伤是非常大的。同样,我们现在要帮助他们对这个创伤做一个告别,好好面对。当他能面对了,就能善生。其实对于曾经的伤痛,回避并不是最好的,创伤就像伤疤,给它消毒可能会很疼,但是必须做处理否则永远都不会好,永远无法过正常的日子。我们希望他能自然地把伤口平常地露在外面,如果别人问及或许还会伤心,但至少可以去诉说。因为亲人去世,难过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去遮掩、不能面对是没法善生的,我们引导家属到道别的时候就要适时放手。
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当病人能善终的时候,家属能善别,继续生活的家属也能善生,一个良性循环。
谈到灵性的关怀,国内谈到的比较少,听到这些问题又是最棘手。到最后很多人都会问:人生没有意义,还活着干什么?他很害怕死后的世界,也认为整个生命没有价值,不愿意跟别人交流,疏离家人,男性病人居多。当社工们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交流。
举一个我的香港老师遇到的案例:一位旅美广东人,当年独自在美国淘金,年轻的时候做苦力,每年寄钱给农村老家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家人们建了很好的房子,供了三个孩子上大学。但是到他最后住养老院的时候,想跟国内家里人联系,家人却说“看看孩子们上学、生病的时候,你都不在身边,你并没有尽到过父亲的责任”,既不愿意跟他见面,甚至电话都不愿意打,老人最后阶段十分绝望。
而老师听到这个故事,帮助老人一起回顾人生,“如果没有当年辛苦工作寄回去的钱,家人们都要捱饿,既不会有好的房子,三个孩子也不会上大学,更没有好的工作和生活”。老人听后潸然泪下,他终于感觉到了人生的价值。直到去世,他都很安心,原来我并不是不称职的父亲,不是没有尽到过责任,相反,甚至还是一个无名英雄。
如上一些简明的阐述,就是临终关怀对“身、心、社会交往、灵性”(分别对应着:症状的控制、医疗的选择、病情的告知、四道人生)的意义。
文章来源:美心优护养老服务
文章推荐:昭和诡娘
文章编辑:昭和诡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