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世界肺癌大会亮点集锦
世界肺癌大会于年9月6日-9日在美国丹佛召开。现筛选如下亮点进行简要总结。
亮点集锦第8版TNM分期
T分期对肿瘤大小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T1分为a(≤1cm)、b(1-2cm)、c(2-3cm);T2上限改为5cm,并进一步以4cm为界进一步划分为T2a和T2b;T3定义为肿瘤最大径5-7cm;而最大径7cm的肿瘤则被分为T4。另外,新版分期中,原发灶位于支气管(距离隆突2cm)的肿瘤由T3改为T2,原发肿瘤导致全肺不张由T3改为T2,横膈侵犯由T3改为T4,删除了纵隔胸膜受侵对分期的影响。N分期对淋巴结分期描述未作更改,但对淋巴结转移的站数进行了更细致划分,将pN1划分为pN1a(单站N1)和pN1b(多站N1),pN2划分为pN2a1(单站、跳跃性N2)、pN2a2(非跳跃性单站N2)和pN2ab(多站N2);M分期中M1a同第7版,M1b仅指单器官内单发转移灶,M1c指单个或多个器官内多个转移灶。整体分期汇总如下表:
N0
N1
N2
N3
M1a
任意N
M1b
任意N
M1C
任意N
T1a
IA1
IIB
IIA
IIB
IVA
IVA
IVB
T1b
IA2
IIB
IIA
IIB
IVA
IVA
IVB
T1c
IA3
IIB
IIA
IIB
IVA
IVA
IVB
T2a
IB
IIB
IIA
IIB
IVA
IVA
IVB
T2b
IIA
IIB
IIA
IIB
IVA
IVA
IVB
T3
IIB
IIIA
IIB
IIC
IVA
IVA
IVB
T4
IIIA
IIIA
IIB
IIC
IVA
IVA
IVB
免疫治疗
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通过来自肺癌患者自体的区域淋巴结的活化杀伤T细胞/树突细胞(AKT-DC)进行辅助过继免疫治疗以清除残留的术后微转移细胞和化疗耐药克隆。-年,例NSCLC术后患者随机接受化疗+AKT-DC免疫治疗(A组)或者单纯化疗(B组)。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0%vs.64.7%,74.6%vs.40.9%(HR=0.,95%CI:0.-0.)。2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0%vs.57.2%和41.2%vs.29.2%(HR=0.,95%CI:0.-0.),提示化疗+免疫治疗优于单纯化疗。亚组分析显示男性、腺癌、III期以及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病人能够更多的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细胞表面标记免疫分析提示CD8/4比例升高在存活病人中更常见。该研究结果提示辅助免疫治疗能够改善可手术NSCLC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时间。但由于该研究入组病例数较少,仍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而且AKT-DC免疫治疗方法技术上难度相对较大,进行多中心推广也存在一定难度。另有一项来自美国的多中心前瞻性2期研究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IIIB/IVNSCLC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式检测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immunecell,IC)和肿瘤细胞(tumorcell,TC)的PD-L1表达,以评估接受Atezolizumab免疫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不同细胞的PD-L1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同一患者异时性配对肿瘤的新鲜或冰冻组织的PD-L1表达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如果用同方法收集标本PD-L1表达状态会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3.化疗新方案探索
另有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S1联合DDP对比传统多西他赛联合DDP的非劣效性研究。年-年入组年龄18-70岁、1年内未接受辅助化疗的IIIB/IV期或者复发NSCLC例,主要研究终点为PFS,非劣性定义为HR的95%CI上限≤1.33;次要终点为OS、ORR、TTP及安全性。结果显示S1/DDP相较多西他赛/DDP,PFS的HR为0.58(95%CI,0.48-0.96,P0.05),OS的HR为0.84(95%CI,0.61-1.14)。毒性分析显示S1组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尤其具有更低的粒缺性发热、白细胞减少及脱发发生率。该研究推荐S1联合DDP作为晚期中国NSCLC患者的新的治疗方案。
4.放疗
CEvs.CP对比的荟萃分析:来自32个研究的个病人被纳入分析。CE和CP两组基线特征一致。两组的OS和PFS皆无差别,CE组具有更高的3/4级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两组的3/4级放射性肺炎和食管炎发生率相似;余毒性无差别。
瑞典进行的一项对比SBRT(66Gy/3F)和3DCRT(70Gy/35F)治疗T1-2N0的NSCLC的II期研究。-年期间例病人入组(49例SBRTvs.53例3DCRT),SBRT组中T2和男性比例更高,其他基本信息两组匹配。中位随访37个月,SBRT和3DCRT组的PFS和OS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相关毒性也无显著差别,但SBRT组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评分。
RTOG结果:例病人纳入分析,从单次10Gy有逐渐爬坡到单次12Gy。初步汇报了治疗相关毒性,尚未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有4人发生5级毒性,均为大出血,平均发生时间为SBRT结束后13个月(5.5-14个月),分别包括10.5Gy组1例,2例在11.5Gy组,1例在12Gy组。1例12Gy组病人发生G4级毒性。
RTOG亚组分析比较IMRT和3DCRT:例可分析的III期NSCLC病人中,53%接受3DCRT,47%进行IMRT。尽管IMRT组中更多的IIIB病历、更大的PTV、更大的PTV/正常肺比值,IMRT组的肺V20更低、心脏V5、V20和V40更低,相应具有更低的G3+肺损伤。尚未给出直接的生存比较结果。
温馨贴士:建议横版页面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