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影像要点及介入病例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carcinoma)简称肺癌,肿瘤细胞源于支气管粘膜及腺体。世界卫生组织年报告:年全世界死于恶性肿瘤的共.5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2.6%,其中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9%,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一位。英国著名肿瘤学家R.Peto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及空气污染,到年我国每年肺癌将超过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肺癌的影像表现要点
肺癌的影像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肺内肿块;气管狭窄及闭塞;分叶征;毛刺征或锯齿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三阻”征。
右肺胸膜下可见巨大团状软组织肿块。
左肺门区及后纵隔不规则肿块影,左肺下叶支气管呈锥样狭窄及闭塞。
“空泡征”是指肿块沿肺泡壁生长,造成肿块内类圆形含气空腔影;“胸膜凹陷征”是指肿块邻近胸膜可见局限增厚改变;“血管集束征”是指肿块邻近的肺纹理通过肿块或向肿块集聚的趋势。
左图:肿块可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右图可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
“分
"分叶征"是由于肿瘤生长速度不均匀造成的,表现为肿块边缘不规则单发或多发压迹;右图显示为毛刺征,肿块边缘可见向周围辐射状毛刺状改变。
“三阻”征象即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
右肺门区可见不规则肿块影,病灶周围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此为阻塞性炎症。
左肺野密度较右肺明显减低。
左肺上叶三角形致密影为左肺上叶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肺癌病例分享
Case1
男性,62岁,因全身乏力伴胸闷三个月余,咳血并加重一周就诊。
胸部CT:右肺门区高密度肿块影,可见“分叶征”及“毛刺征”。诊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三维CT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有肺门肿块及向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为介入治疗导航。
治疗经过: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选至右支气管动脉造影,可见支气管动脉分支向肿瘤供血。微导管进一步超选,导管到位后灌注吉西他滨1.2g、顺铂80mg,后将明胶海绵颗粒少许经导管注入,栓塞右侧支气管动脉。
栓塞后造影,肿瘤血供消失。
愈后:该患者共经历2次介入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咳血消失。术后3周、6周复查病灶明显缩小。
Case2
老年男性,胸闷、乏力、咳嗽、咳痰一年余。一年前曾外院支气管镜检为肺鳞癌并接受化疗,效果欠佳,化疗后血细胞曾明显降低,全身副反应较重。因患者介绍来我院就诊。
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可见不规则团状肿块影,其后外侧肺组织呈均匀一致软组织密度影(阻塞性肺不张)
治疗经过:入院后完善各种相关检查,无介入治疗禁忌症,拟行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术进行治疗。
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选择入支气管动脉造影,右肺下叶可见巨大团状染色。
将微导管超选择入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吉西他滨1.2g、顺铂80mg。患者拒绝栓塞,故放弃栓塞治疗。
术后21天复查,右肺肿块缩小,不张肺组织复张。
总结:
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传统化疗、放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手术切除是根治性方法,但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而传统的放化疗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副反应和痛苦。介入治疗的方法包括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术、肿瘤射频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支气管动脉灌注术联合栓塞术是将常规剂量化疗药一次性注射肿瘤内部,药物于肿瘤内首过,其血药浓度可达最高峰,同时栓塞术可以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使其“饿死”。该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副反应小的微创介入技术,其作为肺癌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值得大力推广。
本文章转载处:牡医附属二院介入与影像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介入人士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平台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