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患者有声有色的活着才是正解
据说: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自以为安全,其实不然。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
拥有“鸵鸟心态”的人群不是心理抗打击能力太弱,就是生活中突遭大变,结果让他们一时难以承受。以癌症患者为例,很多患者在拿到确诊通知单后,心理会经历多个阶段的变化:
1.震惊和否认期:在开始得知患有癌症时,患者大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接着,患者会否认患病的事实,认为医生诊断错误。对于这一期的病人,要允许他们花一段时间去接受,对患者的反复询问要表现出耐心和关心。
2.愤怒期:患者在否认事实时,心中多少还会存有一些希望,当看到事实无法改变时,就会由否认转为愤怒。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患者面临着太多的打击。如健康,事业,爱情,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发生变化。对于这一期的患者,常会怨天尤人,把怒气发到身边人的身上。
3.协议期: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愤怒和发泄,会慢慢的平静下来,但其内心的心里活动却没有平息。患者会与自己信任的医生讨价还价,例如,患者会承诺只要治好病,就以某件事作为回报。这一期的病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并且能够好转,就以某件事作为回报。这一期的病人非常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好转,求生的欲望增强。
4.忧郁期: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当治疗的副作用难以忍受或治疗的效果不佳,癌症复发时,面对残酷的事实,患者会表现出悲伤,哭泣,沉默,食欲不振,忧郁,畏缩,无助感及绝望感等。
其中,第四个阶段会是一道坎。
跨不过去、自暴自弃的患者,脑海中会时不时的浮现出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毁灭)。然而,这真不是患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患者要做的,就是更好的活着,为了你爱或者爱你的人。因为,你身边的人努力的付出,只是为了与你一起走的更长更远。
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田华因在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一角而被广大观众熟知,还曾荣获过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然而这位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到了晚年却因为家庭原因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杨潇说,虽然已经87岁的奶奶身体十分硬朗,但自从年以来,家中接连有了4位重病患者,自己的母亲、父亲、二婶以及爷爷分别患上癌症,令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田华不得不再度背负起家庭的重担,甚至开始疯狂地接各种工作。他说:“有一次,她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弟弟结婚,请她当主持人和证婚人,她当时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有没有报酬,她之前从来不会提这些事情。”
90后周雪梅家在吉林省延吉市依兰镇台岩大队锦城村,因为父母都患有癌症,她放弃了挚爱的教师工作。年9月,她的母亲出现了身体不适。在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4期。“最后我们抱着一丝希望来到长春,做了手术,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周雪梅说,在年8月,父亲周脉奎出现了身体不适,去医院做了肺部的检查,最后确诊为中央型肺癌。她依然以同样的心态去面对的。
你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做鸵鸟?生存还是毁灭,不是你的课题。开开心心与爱的人一起,活着,活的有声有色才是正解。这也是以上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勉励,所以,加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