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心肌梗塞 > 疾病原因

心基础刘斌重视心肌梗死后抑郁症

来源:心血管网

 刘斌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院长助理,医院医院院长。兼任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心脏病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吉林省信息学会远程心电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APHA亚太心脏协会成员、亚太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组主席团成员。   国家临床重点心血管病学专科主任,卫生部吉林省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吉林省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吉林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中华医学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多发的心血管危重症,抑郁症是心肌梗死后的常见问题,并对心梗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起着关键作用。心肌梗死后抑郁症正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本文从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角度做一综合阐述。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抑郁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常见问题,其与心梗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可显著影响心梗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国外研究发现心梗后抑郁症患者心脏性死亡风险较对照组增高2.4倍,新发心血管事件风险为对照组的2倍[1]。由于检测方法不同,心梗患者住院期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7.2%—41.2%,总体来说,综合各项资料,平均每5个初次住院的心梗患者,就有1个在住院期间患上抑郁症[2]。抑郁与心梗患者死亡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和临床相关性,抑郁程度与死亡率存在线性关系[3]。忽视心梗后抑郁,将会导致患者频繁就医、社会功能受损、依从性下降、死亡率上升等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心梗后抑郁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所认同和重视。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临床特征。临床可见其心境低落与处境不相称,闷闷不乐、自卑、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行为或企图,部分患者可有木僵、幻觉、妄想等。目前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不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以及免疫机能紊乱。而急性心梗患者急慢性应激、免疫系统激活,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其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5—羟色胺合成等机制引起抑郁发生[4]。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心梗后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与抑郁相关,尤其是IL17a可能在心梗后发生抑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从心因角度来讲,早期急性心梗的患者,因为对心梗疼痛、濒死感的体验,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若对疾病的不良情绪没有及时消除,合并低家庭及社会支持,低经济条件等,将加重抑郁状态。而抑郁通过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提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心率变异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增加、血脂水平增加[6]、血糖及血压升高、促炎症的细胞因子增加和内皮细胞损害[7],这种改变,会降低室性心律失常阈值,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急性冠脉事件风险[8]。总之,心梗和抑郁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内皮损害、炎症反应、免疫紊乱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存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基因表达层面的研究。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临床上,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思维迟钝、情感低落、行为减少;以及“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无价值。诊断是否患了抑郁症,要以心境低落为主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明显减退。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对于心梗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   选择抗抑郁药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情况,既要控制抑郁状态,又要避免使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反应和影响远期预后的药物。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由于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大,包括心脏传导异常、室性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有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增加患者病死率[10],因此心梗患者很少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强神经中枢5-羟色胺级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11]。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抑郁测评结果,且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心血管副作用,对于心梗后患者群体较为安全[12,13]。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抑郁症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障碍,因此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目前认为,对抑郁患者的心理治疗可有下述效能:①减轻和缓解抑郁症状;②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③矫正抑郁障碍继发的各种不良心理社会性后果,如婚姻不睦、自卑绝望、退缩回避等;④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康复;⑤协同抗抑郁药维持治疗,预防抑郁障碍的复发[14]。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针对病情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的不同形式的心理疗法,对病人悲观失望行为退缩,缺乏信心,精神萎靡的病态心理,采用肯定、鼓励、激发、勉励的语言,给病人以心理的宽慰,以消除阴暗的思想认识,放下包袱,鼓起勇气,敢于同疾病做斗争,促使病情好转。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心理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其治疗方法的异质性,无法判断哪种治疗方案最优。另有研究表明,心梗后进行有规律的,适度的有氧锻炼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症状,降低抑郁发生的几率[1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尽管心梗后的抑郁状态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单一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心内科的临床医生,仍应更加重视心梗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通过抑郁量表早期发现抑郁状态,及时对其用药并进行解释和疏导,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的药物和心理干预手段,对抑郁症患者的改善都比较有限,未来还需开发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更小,更有效的药物,并联合多种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心梗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互关联,非常复杂,尚需从分子和基因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赞赏

长按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斑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ezrgo.com/jbby/9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