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共襄盛举记第三届国际肺癌研
10月16日,由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国家肺癌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多名国内外的专家,共同探讨肺癌早中晚期的诊治和外科手术的现状与进展,以及未来的创新与合作。
图1.大咖合影
图2.张兰军教授(左)赫捷院士(右)
图3.徐瑞华教授(左)Prof.Jaros?awKu?d?a?(右)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
张兰军教授做了欢迎致辞,热烈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接着赫捷院士发言。他提到外科发展对于肺癌治疗的重要性,可以说,离开外科,肺癌的治疗难有大的进展。作为外科医生,我们需要主动了解外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好几场胸外科会议撞在一起,大家都不辞辛苦,连跑了几个会场。他提议未来可以先商议好会议的时间,集中开会,高效解决问题。接着徐瑞华教授上台发言。他说这次会议以胸外科的技术及发展为研讨主题,内容充实。近年来,胸外科快速发展,这离不开国内外胸外科同仁的辛勤耕耘。现在,肺癌患者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外科医生会遇到更多的难题。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能更快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来自波兰的Jaros?awKu?d?a?教授也上台表示,他希望欧洲的外科医师多来中国交流学习。中国大容量的肺癌病例意味着更多的实践机会,期待未来有更多更深的合作。
Session1:防患于未然——早期肺癌的诊治
大多数肺癌在确诊时往往已经属于肺癌晚期,对医生而言,治愈病人会是巨大的挑战。越早地发现肺癌,就越能把握住好的治疗时机,改善预后。如此一来,早起肺癌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4.Prof.RabinBechara(上)胡牧(下)
首先发言的是美国的Prof.RabinBechara,他介绍了几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如ENB,ConeBeamCT手术室及运作等)是如何精确发现肺部周围性病变的位置。这些技术便于外科医生锁定目标精准治疗。下午,针对肺癌中晚期的诊断,他再一次发表演讲并强调:多种探测技术联合使用大多优于单独使用。我们应该“善用工具”,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胡牧医生代表支修益教授上台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外科治疗早期非小细胞癌存在的一些共识和争议。肺叶切除术是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方法。但如今,逐渐有一些临床数据显示: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不错,这也许预示着亚肺叶切除术也是治疗早期肺癌的有效方法。
图5.王群教授(左上),罗孔嘉(右上)和认真听讲的参会人员(下)
王群教授也带来了他和他的团队做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经验。他现场播放了几个手术视频并进行解说。期间王教授提到:手术时尽量往远端走,尽量不要断静脉。编者只觉得他的手术做得干净利落,因而观看手术视频也变成了一种享受。罗孔嘉医生也谈到电磁导航系统(ENB)与染料(methyleneblue)标记相辅相成,这一结合能够让外科医生精确病变位置,并通过染色部位明确应切除的区域。
图6.高树庚教授(上)与提问的刘伦旭教授(下)
早期肺癌诊断有巨大进展的同时,外科手术技术进展又有哪些新发现呢?这一环节,高树庚教授提出外科医生不应该用各种常规禁锢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由此提出“解剖性切除(anatomicalpartiallobectomy,简称APL)”这一概念。他表示APL安全有效,可保留那些健康的肺组织,手术效果与肺叶切除术相当。刘伦旭教授称赞APL这个概念很好,并提问:非标准性的肺段切除和标准的相比,出现的并发症有何不同?高教授说他们已经有做过多例APL,可以说两者出现的并发症没有差别。
图7.陈海泉教授(左),姜格宁教授(中),何建行教授(右)
接着,陈海泉教授也提出与主流不一样的声音:对早期肺癌患者实施纵膈淋巴切除术时,应该切除全部的淋巴结吗?他认为,基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或者病理不同等,对某些患者可以实施选择性淋巴清扫。这一说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展开热烈讨论。有人建议申请淋巴结清扫的课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姜格宁教授的话题为“I期非小细胞癌术后复发风险”。他主要从“辅助化疗使得哪些术后患者生存获益”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何建行教授表示裸眼3D技术的发展能让医生们看到更清晰的影像,有利于外科手术的实施。他认为现代手术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
图8.陈椿教授(上)和毛友生教授(下)
陈椿教授给大家带来题为“单孔胸腔镜精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演讲。他全面分析了这个术式并放了一个手术视频。刚开始,陈教授的视频没有投映在大屏幕上,他自己对着电脑详细分析起来。观众提出后,他哈哈一笑,说自己对着自己讲起来了。这欢笑时刻让大家放松下来。毛友生教授给大家分析了“临床I期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研究”。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淋巴结清扫问题,争议与共识并存。毛教授表示他已申请相关课题,相信未来会有一个结果。
图9.Prof.CezaryPiwkowski(左)和李章铭教授(右)
Pulmonarylobectomy?Sublobarresection?Thatisaquestion.波兰的Prof.CezaryPiwkowski给这场会议带来了欧洲视野,并采用ESTS的数据库,道出欧洲医师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治疗的争议。台湾的李章铭教授采用文献分析,综合多篇文献的实验结论或病例分析后表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生可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如肿瘤大小,CEA,SUV等),选择采样,或是系统性还是选择性的淋巴结清扫。
图10.胡坚教授(左)和王述民教授(右)
近年来兴起的机器人手术又给病人带来什么福音呢?胡坚教授说微创肺段切除的又一选择就是机器人手术。如果将多名优秀外科医生的技艺整合到一台机器上,那机器人手术的优势显而易见。他认为腔镜手术和机器人的强强联手可能是未来的主流。而王述民教授也带来了机器人手术的个人体会。他说越是空间狭小部位的手术操作,越是精细化的操作,机器人的优势越大,比如实施支气管,血管重建等。
Session2——肺癌中晚期诊治
图11.Prof.Jaros?awKu?d?a?(上)和王欣教授(下)
Prof.Jaros?awKu?d?a?在本次会议中,做了两个演讲。第一个演讲中,他全面分析对比了VAMLA和TEMLA两种术式。他总结这两种术式都存在弊端,不能说是肺癌手术治疗中必须进行的常规。他在第二个演讲中提出,对处于N2三期的病人,医生可通过多学科会诊后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对于minimalN2的病人,可以选择外科手术并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加以辅助。而对其他N2期的病人,采用新辅助治疗后,接着再次确认肺癌的分期(影像诊断)并进行手术。王欣教授的演讲则是关于VAMLA的讨论。他认为,VAMLA对病人的生存获益尚无证据,但它是可行的并切可以帮助医生精确非小细胞癌的分期。
图12.林鹏教授(上),李章铭教授(中),杨云鹏(下)
这一环节,林鹏教授根据个人经验,与参会人员分享了肺上沟瘤的治疗分析,集中讨论了TMA.李章铭教授依旧列举出许多文献,给我们说明外科手术对治疗N2三期病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术后再配合放射治疗是不错的选择。接着上台演讲的杨云鹏医生代表张力教授发言,主题是N2三期病人的辅助治疗。他也认为化疗是一种较好的辅助疗法。有人提问,化疗在术前实施还是术后实施有差别吗?李章铭教授表示还尚不清楚,不过北美有大数据显示二者差别并不大。张兰军教授说这术前还是术后化疗跟N2的水平也相关。十月初,他在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一个医学会议,有一位教授发表演讲称单纯手术的疗效是最差的。术前化疗与术后化疗OS基本一致,不过术前化疗的疗效稍微劣于术后化疗。王欣教授则认为具体病例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讨论结束后,李章铭教授上台发表闭会宣言。大会圆满成功。大家听了一天会议,虽然很劳累,但听到各位教授的慷慨分享和热烈讨论而有所获,也感到心满意足。
图13.AME展位
AME展位一览
这次的医学会议当然少不了小清新的AME展位。看,是多么的温馨自然。许多感兴趣的参会人员也纷纷前来了解AME及其旗下的杂志书籍等。小编这次参会,最大的感受是医生们不辞劳累,参会讨论,不断探索医学的奥秘,实在让人佩服。
新书上线,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们官方微店抢先尝鲜。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殿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