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育园解决晚年的孤独,给孤寂老人
常言说“生下来时是一个人,死的时保还起一个人。”尽管生与死都是单一进行的,但人是一种不乐意弧独生存的生物。动物中有的并不成群,总是一个一个地单独生存,可是人类一孤独就活不下去。如果把人关进无光和无声的屋子里并置于与体温同温度的洗澡水中,于是那个人先睡上二到四小时,醒来之后会渐渐感到孤独。、虽然因人而异,但一般说来过三天,就会从弧独而陷入精神恐怖状态,就要自言自语或者大喊大叫。在这种状态下,用预先准备好的扩音器输入信息,他就会认为这些信息都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洗脑”就是这样进行的。限制人的自由,强迫使人处于孤独状态,洗脑的效果就大。长时间的限制自由,驱使人陷于孤独,于是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就麻痹了,这时输入的信息不论真假,便无判断地进入脑子。因此说,孤独能迫使脑子陷入精神恐怖之中。如果让一个老年人呆着,他会无法忍耐孤独,脑的老化会加快,很快地成为痴呆,加快死亡。所谓痴呆,医学上说多由于脑动脉硬化所导致,而孤独更加促进了它的到来。
从这一点出发,近来日本主张取消小家庭,恢复过去的大家庭的要求很强烈。在各种审议会上这种主张相当流行,强烈要求把现在的两居室的公寓再加上一间,以供家族的老人同儿女共同生活安度晚年。这意见很对,也是解决老人问题某个方面的一种方法。但是,社会上也还有其它不同的看法。现在一代过小家庭生活的人很多,首先有的要看看小家庭生活是不是坏的。小家庭也许是不孝顺老人的作法,但是小家庭有培养从年轻时起就有独立精神的优点,而且还可以避免婆媳之间的不和,已经到岁数做了父亲的人也不会受到来自他自己的父亲的顽固的斥责。诸如此类的优点很多。
所以小家庭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那么怎样解决晚年的孤独呢?有一种办法,西方正在试行,就是建立所谓“医院”。巴黎郊外有个叫伊威利的地方,医院。医院里正在进行着所谓“医院”的老人新医疗法。这种方法原是英国的,在法国的伊威利、南希医院里试行。这种医院是在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接待老人,保健院并负责接送。老人中有重病患者,就是因病需居住在家中的老人,也参加诊疗。有血压高达的,还有曾经两次发作过心肌梗塞的老人。如果有在小型公共汽车内岁病的人,汽车就可以医院。可是汽车上必须有一个以上的护理人员。
医院的老人,有的和大家一块生活。有的单独生活。医院就需要立即诊治;有的老人只量血压;有的老人立刻被送往社会复归疗法中心,到那儿去受社会复归训练。按每个人的情况分别进行治疗。因此,有的需要每天进行治疗,有的只是偶尔接受医治。到了中午大家一起进行午餐,午餐中还给每个老人一卡尔葡萄酒,就是一瓶的四分之一。老年人说如果连这么一点葡萄酒都不给我们,那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更何况法国人是从懂得人事起就与葡萄酒共同生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葡萄酒的饭就如同女人没有头发”一样。因此,多数人认为与其叫他戒酒还不如死了的好。医生对于烈性酒也是加以禁止的,对葡萄酒则略为宽大。
据说,法国老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就是“闲聊”。当他们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聊天儿的时候,简直看不出他们是老年人。没有人像瑞典的老人那样,呆呆地坐着好几个小时,直盯盯地凝视着一个地方。由于各民族的习惯不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直到下午2时,老人们就这么一边吃着饭一边聊天。到了2点钟,要是阳光明媚,就到院子里进行日光浴;赶上天气不好,就安然地坐在大厅里,有的编织刺绣,有的读书。这样到下午4时,老人们就坐着早上来时坐的小型公共汽车回家去了。老人们坐上汽车要走时,看护、社会福利主事和助手等人都会送他们。
最后,老人们高兴地在车中招手,有的人手脚动作不灵活也拼命地挥手。这些老人中有的很可能在当天晚上就会因心肌梗塞发作而死亡,可是在他死之前的几个小时心里还是暖供烘的。从汽车司机和车上的护理人员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老人们到了自己家门口还是很不情愿下车的。不是身体行动不便,而是不想下车,不愿意回家。无依无靠的老人害怕寂寞,与家里人同住的老人则怕家里的人不同他亲近。上述医院的忧点是,一方面防止老人睡着不动,另一方面就是给孤寂老人一定安慰。实际上,这种保健院等于是“老人保育园”。